布依族“六月六”:贵阳的非遗传承密码

贵阳新闻网 阅读:10 2025-05-10 12:23:09 评论:0

  

  在贵阳绵延的青山绿水间,每年农历六月初六,悠扬的唢呐声会穿透云雾,唤醒沉睡的梯田。这是布依族人的“小年”,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。作为贵州省会城市,贵阳不仅是现代都市文明的缩影,更是布依族“六月六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——在乌当区的申报推动下,2024年12月28日,这个承载着稻作文明基因的节日正式被纳入省级文化遗产名录,如同古老稻种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。


  根植农耕的千年庆典

  布依族被称为“水稻民族”并非偶然。早在秦汉时期,他们的祖先便在水系丰沛的云贵高原开创了精耕细作的稻作文明。清乾隆《南龙志·地理志》记载的“六月六栽秧已毕”,揭示了节日与农事周期的深刻关联。当秧苗在六月初完成移栽,田间的喘息期便成为感恩自然、祈愿丰收的黄金时刻。在关岭县木城布依村寨,至今保留着最完整的节庆形态,这里的梯田如大地的琴键,弹奏着春播秋收的生命韵律。

  人与神共舞的祭祀密码

  黎明时分,寨老们会在“常己”——那棵被族人视为灵脉的古树下设坛。摩师吟诵《汪己经》的声调,混合着宰牛分肉的仪式,构成了对先祖大禹的隐秘追忆。牛肉被精确分割为祭神与飨亲两部分:前者在青铜釜中熬煮成献给水神的飨宴,后者则成为串联家族记忆的纽带。这种“汪己”(杀牛祭祖)仪式,被学者解读为上古夏族图腾崇拜的活化石,刀刃划过牛颈的瞬间,流淌的不仅是鲜血,更是对农耕文明起源的虔诚叩问。

  穿在身上的文化史诗

  当正午阳光倾泻在“亭棚”的茅草顶上,盛装的布依族人犹如行走的织锦。女性头帕上密布的菱形纹样,暗合着稻田阡陌的几何美学;男子靛蓝长衫的滚边刺绣,则勾勒出鱼龙图腾的演化轨迹。寨老吟唱的《古歌》,将服饰符号转化为语言——那些缀满银饰的盛装不仅是审美表达,更是记录族群迁徙的无字史书。在镇宁县的节庆现场,一位八旬歌师曾指着少女裙摆的十二道褶裥说:“这是我们祖先翻过的十二座山梁。”

  从神坛到人间的狂欢转译

  祭祀的肃穆与俗世的欢腾,在长号与唢呐的合鸣中完成奇妙交融。木城村的“三天节庆”如同精密编排的史诗剧:首日的神灵祭祀、次日的训示歌传承、末日的集体歌舞,构建起从敬畏到教化的完整链条。当游客接过粽粑与花糯米饭,他们咀嚼的不仅是美食,更是“认亲习礼”的文化契约——新婚家庭以面条象征“天长地久”的拜年礼仪,让传统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
  非遗活化的贵阳样本

  在2025年的乌当区庆典现场,五千余人共舞的场面堪称壮观。 *** 搭建的文化展演平台,巧妙地将《训示歌》改编为环保主题舞台剧,让古老的农耕智慧对话当代生态理念。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里,3D打印技术正复刻着祭祀铜鼓的纹样,数字化保护的浪潮与传统仪式碰撞出新的火花。这种“活态传承”模式,使贵阳的“六月六”不再局限于村寨,而是演变为连接城乡的文化磁场,吸引着武汉、长沙等地的游客跨越山水前来朝圣。

  当暮色染红南明河水,最后一声铜鼓余韵消散在甲秀楼的飞檐下,这场年度盛典暂时画上休止符。但布依族人对自然的敬畏、对历史的珍重、对未来的期许,早已随着糯米的清香渗入贵阳的街巷肌理。在城市化进程中,这种将神圣性与世俗性完美融合的文化韧性,或许正是古老文明永续传承的终极答案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贵阳新闻网提供贵州本土及全国热点新闻,涵盖党政、财经、娱乐、体育等20余个频道,打造一站式信息平台